香港商報
-- 天氣
【投資周記】缺乏融入大灣區迫切感 香港經濟或邊緣化

【投資周記】缺乏融入大灣區迫切感 香港經濟或邊緣化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3-04-19 22:38:06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社會利益結構複雜,很多利益相關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常常出現意見紛紜、拖延難定的情況,就是之前常被詬病的「議而不決」。但是,對一些長期困擾香港的重大議題,卻又不能單單將原因歸結為「議而不決」,因為事實上在某些重大議題,從中央、特區政府到社會主流,其實是有共識的,對前進的方向也是明確的,推進效果不佳的原因,更在於「決而不行」。

 譬如大家都關心,也為輿論高度聚焦的融入大灣區、香港的創科發展等,就屬於有共識、但推進效果欠佳的例子。

 香港經濟長期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已屆成熟老化,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旅遊、貿易物流和工商支援服務,除了金融業受惠於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尚有一定發展潛力外,其他幾個支出產業都有各自的短板,前景有一些不明朗。

 特別是近些年,中美關係惡化、美國試圖通過打擊香港破壞中國發展,香港的發展更增添了新的壓力。香港傳統的居於中西方之間的中間人角色已經難以繼續,因為不管香港還想不想,美國都已經確定不想讓香港繼續居間圖利了。

 無法再食兩家茶禮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回到過去可以居於中西方之間「食兩家茶禮」的幻想,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就成為了香港的必然之選。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香港既然已被西方排擠不能向西望,那就只能有一個選擇,就是向內地看,選擇融入大灣區、借內地經濟的活力為香港重塑經濟發展動力。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3」開幕禮致辭中提到希望香港天天辦會展、搞創科、拼經濟,跑馬、跳舞、炒股、搵大錢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香港重拾經濟發展動力、希望社會將精力聚焦在如何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上,而不要把精力放在無謂的紛爭、對抗上。

 有些人可能覺得香港基礎好、身家豐厚,對於融入大灣區缺乏迫切感。但實際上,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別人都在大步前進時,香港如果不思進取,即使有再豐厚的身家,也是折騰不了多久的。

 就拿香港的其中兩個支柱行業來說,旅遊和貿易物流在疫情防控措施基本復常後,所表現出的恢復動力,就不盡如人意。

 國家海關總署剛剛公布內地3月的進出口數據,其中,出口升14.8%,遠勝市場預期的跌7.1%;進口跌1.4%,也優於市場預期的跌6.4%。其中最令人驚喜的就是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為代表的所謂出口「新三樣」的異軍突起,這三樣高科技產品擔起了拉動出口增長的主力,一季度同比增長66.9%,拉動整體出口增長2個百分點,為3月出口大超預期立了大功。可是這個高速增長的「新三樣」,對香港的貿易物流行業有什麼帶動呢?從香港的進出口數據上好像看不大出來,因為香港1至2月的進出口同比下跌遠高於內地,3月的數據大概率將繼續下跌,因為政府貿易通披露的3月報關數據同比仍然下跌。

 必須搭內地發展便車

 作為內地的主要轉口港,香港如果無法搭上內地「新三樣」出口高速增長的快車,又要受制於美西方經濟放緩對傳統產品進出口帶來的壓制,香港轉口業務如何可以保持穩定呢?如果轉口業務無法保持穩定,這個幾乎佔香港進出口超出一半的主力業務出現萎縮,香港的經濟必定會大受負面影響。

 從旅發局公布的訪港旅客人數看,3月訪港旅客數達245.4萬人次,較上月增加68%。不過這個看似靚麗的數據,實則不足疫情和「黑暴」事件前的2018年3月近500人次的一半,因為3年疫情可能會對部分人的旅遊偏好造成影響,所以香港的旅遊業恢復未必會有政府預期的樂觀。

 本來,中國電動車的龍頭企業比亞迪就在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如果香港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入大灣區的產業鏈,那麼香港就很有機會從比亞迪的高速發展中分得一杯羹,有助於拉動香港的進出口和高科技配套。可是,如果香港不積極,內地企業和政府自然不會坐等而是會自行配套產業鏈,一旦內地產業鏈配套完整,香港不在其中,再想加入必定困難重重。

 現在香港面對的形勢就是這樣,如果不能對確定的方向積極推進、真抓實幹、目標導向,繼續慢悠悠地蹉跎歲月,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中的話,那麼,香港融入大灣區就可能成為一句或者半句空話,處於一種口喊融合實際融不進去的尷尬境地。而一旦大灣區內部的產業鏈構築完善,而香港又在其中沒有什麼位置的話,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動力就無從談起,香港的未來發展就將遇到極大困難。

 慎防被排除於大灣區產業鏈之外

 不管是香港的貿易物流、旅遊還是科創,前景都取決於與大灣區的融合,沒有融合,不進入大灣區的產業鏈,一旦內地的產業升級或者發生改變(類似「新三樣」的出口),香港就可能被排除在外,香港目前仍然領先的一些領域也就無用武之地,最後失去競爭力。

 所以,抓緊時間,將各方業已形成的共識盡快落實推進,對香港的未來至關重要,當前社會較為關注的國安、北部都會區、教育、居住等莫不如此。比如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社會有共識可以多方面想辦法解決,之前也有議員建議由內地出地香港出資興建港人居所,現在內地房地產低迷,是否可以由特區政府出面用理想價格在大灣區買入一些小區作為公營房屋供港人居住,既可以緩解香港的居住難題,也可以協助解決內地的房地產過剩,一舉兩得。

 世界正處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時期,香港又處在中西交匯的前沿,面臨的變局更為劇烈。如果沒有一點迫切感,不能跟上時代變遷的腳步,香港的經濟就可能逐漸落伍。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

責任編輯:楊穎婕 【投資周記】缺乏融入大灣區迫切感 香港經濟或邊緣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