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競爭力再獲國際認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昨(17日)發布一年一度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升高兩位重上三甲,總得分更達99.2分,按年大增7.7分,增幅是首十名中最高。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報告肯定香港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反映商界對香港的正面看法。這個權威嘉許,說明香港發展底氣足,國際對港投以信心票;各界要繼續發揮香港優勢,繼續說好香港故事,譜寫「由治及興」美好新篇章。
香港競爭力排名曾經一直高踞前列,可惜自2019年後,名次明顯拾級而下,最差曾跌到第7位;隨着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排名也重拾升軌,最近連續兩年上升,重登三甲。如李家超所言,這顯示政府施政方向正確,各項政策取得成效。當中,訪港旅客數量持續增長,尤其是「盛事經濟」讓國際社會親身體驗香港情況,均有助外界更準確地了解香港。查競爭力排名所涵蓋的261項準則,既有來自客觀的硬數據,也有源於對逾6000名行政人員的意見訪問。事實證明,過去幾年香港經濟基本面並無變差,反而受惠於即將踏入實施五周年的香港國安法而變得更加穩定和更有優勢。
展望未來,香港絕對不能自滿,必須不斷提升本身競爭力。首先,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原來有競爭優勢的要鞏固好,競爭力相對落後的就要改善好。在四大競爭力因素中,香港在「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均排第二,成績令人鼓舞,也是對以高效見稱的香港的肯定。繼引入KPI制度後,李家超預告正審視建立「政府高層官員責任制」,當有助進一步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至於在「稅務政策」和「商業法規」排名第一,在「金融」、「管理」和「投資」、「貿易」分別排名第二、第三,亦反映香港的基礎條件非常良好。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表示,金融、貿易、創科這三個領域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尤其重要,其中,由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與穩定幣發牌制度的出台,到創科生態圈日益成熟,來港科技人才與設總部/分部及上市科企愈來愈多等,均有利推動香港新質生產力發展,進一步提高香港整體競爭力。「教育」分項排名第二,意味香港大有條件作為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且是他們落地生根培育下一代、讓下一代發展的理想地。美中不足兼唯一不合格的,乃是只得28.6分的「物價」,當局誠須積極爭取降低營商成本以至居港成本,這雖然是高競爭力地方的「通病」,即如整體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瑞士和新加坡也低至37.5分和34.4分,但不代表香港沒有提高吸引力(或降低阻力)的改善空間。
新變局下,資產重置潮、產業鏈重整潮泛起,以至國際人才捨美他投,於此時間點香港再獲國際高度肯定,不單競爭力排名重登高位,其他「香港已死」、「香港玩完」之類論調亦紛紛轉軚,意義十分重大,有利香港「吸資金」、「搶企業」、「搶人才」。各界誠宜積極把握機遇,非但要更努力地做好自己,特別是不斷創新創造來提高競爭力,還要更主動地說好香港故事,把香港的真實情況推送出去。從競爭力榜的排名勢頭可見,香港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理想,外界對此也信心十足,朝此方向繼續推進,香港「由治及興」的前景無疑廣闊明亮。(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