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原創
2024-04-03 14:47
贊助商連結
年紀大也可以學藝術?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班長者經職業治療師及藝術家的指導下,成功製作陶泥物品,早前並舉辦展覽,向公眾展示自己的作品。上門親身教授的藝術家指一般人常覺長者體弱、能力不足,但他們的優勝地方是耐性夠及願意花時間學習,而藝術創作對長者有療癒效用,有助改善身心健康。
素蘭製作的「將軍甲」,原來她最喜歡食這種魚(小圖)。信義會金齡薈提供圖片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學藝再玩」創齡藝術計劃,以藝術作為媒介實踐創意高齡的社藝合作,由信義會金齡薈推行。「陶泥到家」是其中一項活動,基於資源有限,目前的服務對象只有16位,屬於一個初步嘗試的計劃。經一段時間學習、創作,長者陶藝作品早前(3月1日至8日)在沙田秦石商場地下舉行展覽,展品題材多數與生活有關,尤其是回憶過去接觸的事物。數十件精緻的陶泥作品吸引不少街坊參觀,其中兩位長者更在現場親自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
學員最年長90歲 導師無限鼓勵
此項「陶泥到家」的活動,最年長的參加者有90歲。基於長者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毛病,去年開始總共有12節課堂,部分在中心上課,部分是上門一對一教授。負責教授的藝術家葉皓賢表示,陶泥有溫度、包容度,不同界別都可以接觸。今次與職業治療師的合作獲益良多,服務對象是中老、嚴重體弱及獨居長者。他表示,最大困難是與長者溝通的技巧,以及鼓勵長者接觸新事物的能力。首先要花好多時間與他們獨立相處。長者初期會擔心有無能力去學習。故此,首先要將困難位解決,之後就會好順利,「令到長者願意花時間與泥產生關係,加上自己創意。」他指做陶泥手工其實不難,反而找適合的題材要花心思,最好就是與長者過往發生的事,作為創作的養分。
照顧體弱長者 安排上門教授
葉皓賢又發現,通過陶泥可以有治癒能力,令長者重建信心。他指出,對一些體弱的長者,上門教授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因為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製作陶瓷,容易將自己內心的小故事講出,對自己的了解也增多。
藝術家葉皓賢到長者家,一對一教授陶泥製作。
現年68歲的素蘭,展出作品名「將軍甲」,是一種少見海魚的名稱,紅身、黑鰭、黃眼珠及黃嘴,比真實的將軍甲魚色彩更多。素蘭與兒子同住,由於身體及情緒問題,她需要社工跟進,並會有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定期上門探訪。她於去年在頌安街市見到這魚,感到很高興。她很喜歡食這種魚,配枝竹及冬菇來炆好好味。她足足花了四至五堂做這條魚。本來過程可以短至兩三小時便完成,但她慢慢做,直至上色、燒過,效果便不同。
學藝過程要專注 改變急促個性
退休前任職保安的素蘭,生活節奏好急促,但做陶泥手工後學會放鬆自己,集中精神,並要手腦協調。當成功製出作品後,感到開心及滿足,「做陶泥時好似去了另一個世界,賢仔(葉皓賢)好有心機教長者,包容我這個長氣袋。」90後的葉皓賢坦言不知道什麼是將軍甲魚,於是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然後才開始指導她做作品。在過程中發現素蘭記憶力很好,並形容到魚的味道及質感。而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留意她的心情起伏,講過往經歷及想起以前患病的心情。
另一位參加者慕清,其中一個出色的作品是「Tarap香菠蘿」,由眾多陶泥條合併成的綠色球體。慕清謙稱此作品做得不太好,其實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陶泥作品,她花了好幾周才完成。後來才知道慕清本身是生於馬來西亞,童年時食過香菠蘿,她掛念此食物的味道,於是通過陶泥製作,表達對香菠蘿的思念及美好回憶。
今年80多歲的慕清,退休已經20多年,以往是位中學英文老師,現在是位獨居長者,居於大圍美田邨。她最感煩惱的是身體差,困住自己,外出不方便。她現時正接受信義會的家居護老服務,因職業治療師周樂融姑娘的鼓勵,安排參加了這個陶泥班。首八堂有專車接送她往中心上課,之後四堂就上門一對一教授。「之前病得好厲害,左眼差點盲,又做了大手術。自己手又麻痹,開始都擔心根本應付不來。」慕清說。葉皓賢知悉這情況,便勸她待狀態好才做陶泥手工,不要太勉強。學習陶泥手工後,慕清發覺了解自己多些。她本身是個好性急的人,耐性不足,但學陶泥手工不可以心急,很花時間,這樣反而培養了毅力,手眼腦都要協調,否則就會出錯。她肯花心思及耐性去製作陶泥作品,原因可能是因為本身是獨居,在家以陶泥為陪伴,她說學習陶泥手工好開心呢!(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劉楚婷)
贊助商連結
香港商報2024-04-01
香港商報2024-04-01
香港商報2024-04-01
香港商報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