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4-06-04 19:29
贊助商連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7個研究項目獲得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資助,成為全港院校中數目最多、成績最好的大學。中大協理副校長黃俊文今日(4日)稱,這次出色的成績反映中大於工程領域、生物醫學與生命醫學的全球領先地位,同時對推動研究創新和加強產業合作的承諾。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卓敏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教授劉雲輝介紹「三維視覺驅動機器人」項目,計劃目標是開發三維視覺驅動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實現有效、實時的眼、腦、運動協調控制。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介紹「普及化手術機械人系統」項目,計劃目的是希望把手術機械人普及化,全球每年進行4460萬宗手術,但只有4%是用機械人進行,內地同時有1150萬宗腹腔鏡手術,惟只有0.87%是採用手術機構人,故有很大發展空間。他於過去幾年與很多中大同事一起創業,建立名為「Sentire Surgical Robotic Platform」的機械人,內有超過1萬個零部件,而過去4年在香港與國內已進行超過150個真人測試,全部手術都順利完成。歐國威續指,現時正計劃於今年年底索取內地認證(NMPA),屆時可在內地和香港正式銷售手術機械人,其後會申請CE Mark,期望明年能獲得於歐洲銷售的認可,其後會申請FDA(美國認證)。他估計手術機械人比坊間的售價最理想可便宜一半。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陳佩介紹「開發個人化先進治療產品—用於軟骨再生治療的工程骨軟骨組織」項目。她提到團隊發展了工程骨軟骨組織,主要利用病人的幹細胞,名為間質幹細胞,並培養至足夠數量,構建成適當結構組織,並利用與骨科醫生合作開發工程骨軟骨組織的微創關節鏡植入術,把工程骨軟骨組織放入患者腳中,並可完全填補損傷。團隊獲取「產學研1+計劃」資助後,希望能開發骨關節炎的工程骨軟骨組織系列、其次是把與新加坡合作的GMP生產能力搬回香港,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已有潔淨無塵車間,屆時可於本地進行GMP生產。第三是2025年完成第一期臨床測試後,會緊接進行第二期甚至以後第三期臨床測試,招募更多病人,當完成臨床試驗後為個別病人開展軟骨損傷治療。團隊目標是成為第一個於本地發明、開發、製造和商業化的個人化先進治療產品。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電子工程學系偉倫電子工程學教授曾漢奇介紹「用於傳感及光互聯的矽光集成晶片」項目。團體第一個項目為基於矽光子晶片的微型手持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系統,第二個項目用於數據中心的矽光子收發器。
中大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介紹「網絡編碼在新一代網絡的應用」項目。中大團隊10多年前研發BATS網絡編碼技術,技術最早在特區政府的智慧燈柱技術應用,還與土木工程拓展署於大嶼山郊野公園進行實驗網絡,令行山人士能使用網絡上網。最近更與應科院合作將網絡編碼技術應用於5G基建項目上。計劃希望準備製作網絡編碼加速器,支持其他網絡編碼算法,可應用數據中心等。
中大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趙鈮介紹「用於老年人護理和心血管疾病診斷的智能可穿戴傳感技術」。團隊聚焦研究心血管疾病,是由於2019年的3宗死亡個案中1宗涉及心血管疾病,而66%心血管疾病死亡於醫院外發生,故恒常在家監察很重要。團體可通過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型,以病人與傳感器交互的反饋方式創造個人化AI醫生。團隊期望透過兩個方式把技術商業化,第一是與主要電子產品供應商合作,把感測技術配置於現有產品,利用成熟銷售渠道達致龐大市佔率。其次是自行製作醫療級設備,用作院外心血管健康管理系統,確保高效高質的醫生患者連結。
中大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永德講解「播種未來:整合生物科技、空間技術和人工智能物聯網,優化大豆種植以提供糧食安全和環境解決方案」。計劃未來會分開兩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會研發和註冊嶄新大豆種子,申請及授權專利,訂立授權合同與專利使用費來達致生物肥料配方和功能食品製作,更會提供商業服務去訂製大豆生產、種質認證如能源作物蘆竹。至於第二階段會成立獨立銷售團隊管理及服務銷售渠道,農業零售方面有生物肥料,下線銷售有食用大豆,還提供環境評估服務,同時會進行跨國策略性合作來鞏固知識產權,促進業務發展。
頂圖圖説:左起為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陳佩、中大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趙鈮、中大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中大協理副校長黃俊文、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曾漢奇、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卓敏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教授劉雲輝、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和中大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永德合照。
贊助商連結
香港商報2024-06-04
香港商報2024-06-04
香港商報2024-06-04
香港商報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