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應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邀約,記者一探位於廣東省珠海市的全球首台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號」。從桂山島乘小艇約20分鐘抵達時,可見「澎湖號」是下潛狀態,鷹嘴一樣的部件露出水面,而水下是紅色塗裝的巨大養殖網箱,據介紹,去年10月新投放的一批約7.2萬斤鮸魚苗正在生長,預計今年8月上市。
「澎湖號」航拍圖
在當前的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議題中,海洋養殖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而海洋牧場是一種在特定海域內,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管理和人工干預,旨在提高海洋生物產量、維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海洋養殖模式。它不僅增加了食物資源供應,還促進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恢復。
「澎湖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旨在解決深遠海養殖面臨的挑戰,如大風浪的影響、能源供應的限制以及生態環保的要求。「澎湖號」的成功實踐及由其衍生出的系列項目產品,其未來發展方向和對接香港、澳門市場的潛力引起業界關注,如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漁業合作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新能源供能的「澎湖號」不懼颱風
新一季海上養殖試驗成果頗豐
在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於2019年6月建成了全球首台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號」,布放珠海海域。「澎湖號」長66米,寬28米,高16米,養殖水體1.5萬立方米,其中波浪能發電60kW,太陽能發電60kW,儲能500kWh,配備了自動投餌、視頻監控等,開展了金鯧魚、金虎斑、龍躉石斑魚養殖試驗和海上漁旅融合試驗。
「澎湖號」上浮維護保養狀態
「澎湖號」下潛養殖狀態
值得關注的是,自投放以來,已是第五個年頭,「澎湖號」成功抵禦了所有颱風襲擊,特別2023年9月2日超強颱風「蘇拉」的正面襲擊,颱風中「澎湖號」姿態穩定、錨泊安全、通訊暢通。
「澎湖號」養殖的金虎斑
目前「澎湖號」正在開展較大體量的新一季養殖試驗示範,2023年10月28日投放了新一批約7.2萬斤鮸魚苗,經過近五個月的科學養殖,鮸魚經受住了多輪寒潮低溫和大浪考驗,截至目前養殖存活率超過96%,魚獲總重近15萬斤,預計今年8月份逐步上市銷售。上市的鮸魚除提供魚肉外,魚鰾也可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花膠產品,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
「澎湖號」水下攝像機採集的養殖魚群畫面
此輪鮸魚養殖是珠海市首次開展較大規模的深遠海鮸魚養殖活動,基本證明了鮸魚可作為大型海洋牧場裝備的適養品種。接下來,「澎湖號」將逐步開展金槍魚、章紅魚等高價值魚種的養殖示範,紮實推進先進養殖裝備與先進養殖技術的有效融合,為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貢獻力量。
該深遠海養殖平台技術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應用,並針對不同的海域的海況條件開展系列化裝備研發,形成三大系列產品——針對溫和海域,研發了純養殖、低成本的「海威系列」;針對開闊海域,研發了抗風浪能力強、安全性高的「普盛系列」海上漁業工廠;針對漁旅融合高端需求,研發了功能齊全的「閩投系列」漁旅平台。
「閩投1號」客房
「閩投1號」配備休閒餐廳
可根據需求定製研發
看好香港市場潛力期望共建「粵海糧倉」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及國際旅遊城市,海上旅遊產業興旺,遊艇文化盛行,餐飲業發達,高端漁業消費力相當強勁,香港居民和遊客對高端海鮮產品有着旺盛的需求和消費能力,對高品質的海鮮和漁業產品有較高需求。
黃金海岸遊艇會。(記者馮瀚文 攝)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建議增加中國科學院聯同香港相關部門舉辦更多養殖業的技術交流會議,促成內地科研機構、企業與香港業界對接。讓香港四個新的養殖區可以成為大灣區水產品供應基地的一部分,一同建設「粵海糧倉」。
霍啟剛更建議加強內地與香港漁業合作、支持港澳流動漁民產業升級轉型,為粵港澳大灣區漁業資源綜合開發提供了明確方向。霍啟剛表示,香港漁民在嘗試深海養殖時達到超過80%的養魚成活率,遠高於此前的平均水平,顯示了深海網箱養殖作為全球可持續漁業發展趨勢的潛力,亦表明香港和澳門具有成為大灣區水產品供應基地的潛力。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振鵬向香港商報記者介紹澎湖號如何利用波浪能實現實現新能源供能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振鵬告訴記者,澎湖號與香港大嶼山隔海相望,天氣晴朗時山海相接的風光更一覽無餘。「海上綠色能源平台疊加深遠海養殖技術能夠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項目的技術可以有效地驅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主要是做研發工作,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定製研發不同功能的海上平台,目前客戶主要集中在漁業公司,同時亦可承擔相關海上科研工作。」王振鵬表示。
針對未來發展方向,該所正探索與海上風電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特別是開發極簡版本海工型養殖設施,以降低成本,推動傳統網箱的技術升級。此外,結合日益增長的海上休閒旅遊需求,高端漁旅綜合平台的研發和優化設計亦將是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同時積極推進與香港、澳門市場的對接,尤其是香港市場,亦是重點拓展的區域。
高端漁旅平台效果圖
廣州能源所研究員、海洋能實驗室主任盛松偉表示,在波浪能研究領域,該所已有超過40年研發積累。近年來在海洋波浪能穩定發電研究上獲得突破性發展,發明的鷹式波浪能技術獲得中國、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發明專利,在實海況條件下「波浪-電能」轉換總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海養殖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實現快速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個有力抓手,粵港澳更是重點區域,盛松偉期望先進的海洋裝備技術能夠支撐國內,包括港澳地區的海洋經濟進一步發展。如今該所正在積極同香港有關部門接洽,期望能盡快進入香港市場。
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魏順兵接受傳媒訪問
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魏順兵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該集團作爲珠海市海洋產業的投資運營平台,主要發揮對珠海市海洋資源的統籌、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主要圍繞海洋生物、海洋裝備、海洋漁旅和智慧海洋四大業務板塊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
「在海洋牧場裝備領域,兩大主要技術團隊已落戶珠海。集團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在澎湖號基礎上通過產品和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為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打造珠海樣板,通過成熟的模式和產品輸出,進一步提升珠海海洋經濟的城市競爭力」魏順兵説。
「澎湖號」項目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海洋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亦為香港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可以預見,隨着技術的不斷優化和應用範圍的擴大,「澎湖號」及其系列衍生項目有望成為推動區域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記者 陳彥潔)
頂圖:全球首台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號」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