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恒推動市民參與的過程。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發表網誌指,自《減廢回收約章》推出一年以來,已有約900個私人住宅物業響應,覆蓋超過76萬住戶,大型屋苑佔其中六成。這項成果印證,只要設施到位、配套完善,市民絕對樂於參與回收工作;展望未來,要將「綠色生活」融入日常,關鍵在於回收文化能否在社區生根,政府應繼續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擴展誘因機制,讓「綠色文化」在各區萌芽、茁壯成長,推動市民「綠在其中」,共同邁向可持續生活模式。
香港的回收政策穩步推進,由「三色回收桶」起步落地深入民間,再逐漸擴展至更全面的社區資源分類體系,已成功培養起市民對回收的基本認知與習慣。近年當局所推的「綠在區區」網絡,在各區設立固定回收點與教育站,成功透過儲分換禮品的誘因,來提升市民收回的分類技巧與參與感。再下一城,政府並結合創科廣設智能廚餘回收機,由公共屋邨試點延伸至私人住宅、學校與商場推動源頭分類,促使2023年整體廚餘量按年減少3.4%,其中家居廚餘更減少了12.6%,年內每日平均收集廚餘量突破300公噸,並推動整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明顯下降。
要進一步擴大回收參與面,廚餘回收網絡仍有巨大拓展空間。一方面,政府應針對回收設施分布不均的問題,除了加快在人口密集的舊區、公屋邨、私人屋苑外,也要針對缺乏空間自設回收設施的住宅,包括單幢住宅樓宇和「三無大廈」增加廚餘機數量,以「一屋苑一桶」以至「一座一桶」為目標,提供更便捷的回收途徑,並惠及更多社群。同時,由學校或地區組織協作營運小型回收點,試行「流動回收站」模式,每日定時進行廚餘回收,使回收網絡最大化及恒常化。此外,繼續加強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制訂不同語言的宣傳單張,主動接觸更多少數族裔社群,「綠展隊」也能夠集中在較多少數族裔生活地區加強服務,為不同背景的市民接觸及實踐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此外,參照由「三色桶」擴展到廚餘及玻璃容器、紙包飲品盒等等,將來回收的種類也可更多元化,包括更好利用創科技術來協助回收。現時部分自助回收機僅限收集紙張、金屬、塑膠等常見回收物,應進一步擴展至慳電膽、充電池、四電一腦、小型電器等日常棄置物,讓市民「一機多用」,全面參與分類減廢,有助推動「源頭分類、全民參與」的文化。
政府亦應持續優化回收設施與社區網絡建設,特別是在廚餘回收方面加快步伐。現時多區試行的「綠綠賞」計劃,讓市民透過回收行為換取積分,再兌換日用品,未來應擴大至全港各類屋苑與社區,並提升獎賞吸引力,例如政府可與各界合作,讓居民真正感受到環保帶來的實際得益,透過誘因與社區參與雙重推動,讓回收行為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讓減廢文化深植人心,關鍵在於持續推進設施建設、深化公眾教育、優化誘因設計,讓回收不只是額外工夫,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若能透過智能技術、社區協作與政策創新,建立起便捷、透明、可持續的回收機制,香港有條件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綠色文化與循環經濟生態圈,真正實現「綠色文化遍區區」。
香港商報評論員 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