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赤琰
美國總統拜登自上任以來,大力推動印度洋加上太平洋的「印太北約」,意圖結合印度、日本、澳洲與美國組成軍事與政治同盟,並公言這是針對中國展開「冷戰」。正如歐洲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針對前蘇聯展開「冷戰」,這個「印太北約」是用來圍堵中國的。
峰會有名無實
為了要拉攏東盟加入,拜登刻意在華盛頓召開一個美國與東盟的高峰會議,結果所得到的「聯合聲明」卻完全與「印太北約」沾不上邊,刻意避開涉及「印太北約」所要的議題,只談泛泛的投資與貿易合作。更令拜登難堪的是美國不懂得「東道主」的禮貌,竟然將客人分別對待。冷待緬甸與柬埔寨,令到兩國公開表示不悅。另外,時任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故說將卸任而不出席,現任總統小馬可斯卻以未上任為由,拒不出席,只由杜特爾特派出一個層級不高的代表到會,顯然要叫拜登難堪。總之,所謂「東盟高峰」只是有名無實!
東盟如此刻意給美國難堪,這不是偶然,如果從「印太北約」與「東盟協約」的兩個不同宗旨來看,便可知道雙方是沒法走在一起的。眾所周知,自1967年東盟成立時候,正是美國在越戰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時東盟成員國之一的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便公開指出,美國必敗無疑。李比較美國扶持的南越台上人物包括阮高其,看來看去只是個傀儡,反之北越的胡志明卻深受人民愛戴。這一來,所謂「越戰」也只不過是「美國的戰爭」,得不到越南人民的支持,美國必敗無疑。因此,當時東盟的五個創會成員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與菲律賓都力主東盟要堅持「中立」,不被任何外力利用,不與外力搞軍事結盟,甚至東盟內部也不搞軍事同盟,因此東盟協約堅持「經濟結盟」。總之,東盟協約主旨「只搞經濟,不搞政治,不搞軍事」。東盟成立時的1967年,印支三邦包括越南、柬埔寨與老撾,都直接或間接捲入美國主導的戰爭,而且打到生靈塗炭,看在東盟成員眼中,清楚知道要爭取東南亞的和平發展,一定不能被外力利用去打冷戰,尤其不能被美國利用。因為不想捲入越南戰爭,東盟對越戰保持中立,藉此等待戰爭結束後,可以取得印支三國的信任。越戰結束後也因此為東盟創造了條件讓文萊、印支三國,以及緬甸加入共十國。
堅持發展經濟
正是東盟協約堅持發展經濟,其包容性也就不受意識形態的約束,資本主義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國家,只要是來做貿易、搞投資、開發經濟的,一律歡迎。也正是因為如此,東盟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一路走來,非常合拍。隨着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中國/東盟的經貿關係已成為東盟的最大交易夥伴,甚至還和中國結合成全球最大的「自由交易夥伴」。更難得的是其包容性不受外力干預,例如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期間,曾拋出「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企圖將東盟組織擴大到太平洋周邊國家,但言明把中國排除在外。美國意圖借打經濟牌來搞反華政治組織,東盟了然於心,不予支持,結果TPP也就跟着奧巴馬卸任而告消失。特朗普當美國總統期間,對華實行高入口稅的辦法企圖削弱中國經濟,結果不但沒打擊到中國外貿,反而因高入口稅而影響到東盟與美國的外貿,相對地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逆勢而上,大大促進了雙方的貿易關係。由此看來,過去美國所有排他性的所謂經貿組織都沒法突破東盟的防線,拜登的「印太北約」指明要孤立中國,不受東盟接受,實屬正常。
更值得指出的是,東盟今天的區域經貿組織,在結合中國、日本與韓國成為「10+3」的規模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的經貿區域組織,歐盟與北美的經貿實力已告「邊緣化」!任何單靠美國或英國、法國、德國個別勢力,是再也無法打破「10+3」的強大經貿實力,有了這個強大經貿實力,東盟豈會輕易讓拜登的「印太北約」牽着鼻子走呢?
由此可見,美國對東盟外交政策已遠遠脫離現實,變成了美國愛做的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