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長洲太平清醮三部曲 飄色 搶包 祭幽

長洲太平清醮三部曲 飄色 搶包 祭幽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5-24 09:15:52 來源:香港商報

剛過去的長洲太平清醮(下稱:清醮)人流較去年多,逾5萬人次,已貼近疫情前的6萬高峰人潮。訪島市民都是聚焦觀看飄色巡遊及搶包山比賽,但同日進行的山祭超幽卻甚少人觀看。查實屬漁業社區的長洲,清醮最初由惠潮(昔年的惠州及潮州)人士發起,目的是酬神許願及超度孤魂,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絕不是體育競技、表演那麼簡單,其意義深遠,內容亦十分豐富,堪稱一場祭祀文化盛宴。

IMG_1005.JPG

會景巡遊發展至今,飄色已成為最受關注的項目,今年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的飄色造型大受市民歡迎。 記者 鄭玉君攝

IMG_1177.JPG

巡遊充滿海陸豐文化特色,如有瑞獸大笨象及麒麟,街坊稱瑞獸大笨象已出現十多年。

IMG-20240517-WA0049.jpg

祭幽尾聲,監察孤魂進食的大士王火化歸天。

參考民俗文化研究者、長洲街坊、長洲文化歷史刊物及網上的資料,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清醮,與瘟疫事件有關,但說法有二,一說在清中葉長洲島發生瘟疫,居民遠赴惠州府陸豐縣玄武山祈求北帝消災難,並迎北帝香火到長洲,結果北帝巡街後瘟疫息止,居民自此建廟(玉虛宮)供奉,並每年舉行打醮;另一說清末中環爆發鼠疫,有太平山街居民將家中北帝像移到街上供奉,鼠疫消退,居民自此舉行清醮,惟香港政府禁止舉行,居民遂將神像移往長洲,現時這尊太平山街北帝像奉在玉虛宮。

IMG_1483.JPG

打醮最後一天晚上祭幽,北社海傍路的海邊空地設36圍幽席,祭品多樣,燈籠書有孤魂、普渡字眼。

幽席36供孤魂野鬼享用

傳統以來由惠潮人士發起的清醮,其道教科儀源自惠州府海陸豐一套,一般由俗稱「鶴佬喃嘸」主理。另外,潮州法事儀式亦曾經做過。清醮核心儀式歷年沒有變化,即使疫情期間照樣舉行,差別只在於戴上口罩進行法事。主要儀式包括有請神開光、啟壇建醮、走午朝祭神、水祭走船、祈福祭神、超幽施食、化大士等。

筆者亦看過其他族群如本地新界人的太平清醮,大多聘用本地道士以正一派科儀主理。鶴佬喃嘸與本地喃嘸一樣,清醮法事目的無異,但儀式上有獨特處,如有幽席之設。三天打醮期的最後一天,即正醮日(定於每年四月初八,今年是5月15日),傍晚6時過後在北社海傍路的海邊空地,地上擺天席祭幽,供孤魂野鬼享用,為數36席。

IMG-20240517-WA0017.jpg

鶴佬喃嘸進行的道教祈福儀式,完結後給信眾的白米,近年砌出「恭迎聖駕」四字。張熙明提供圖片

有街坊說,從前可進內觀看,近年已禁止,遊人只可在鐵馬外遙望。筆者來到時亦只能在欄外觀望。街坊說,幽席數目是傳統定下來,盂蘭節也擺,但少一些,有24席。每席放糖、餅、花生、齋菜、啤牌、十五胡、潮州牌、藥煲、十隻紙杯紙碟等,數十年前每席都有一個來自北社的細包山,後來北社包山放在大會場地,現在只有小量的包放在席上。

飄色巡遊跟隨神像之後

細看清醮儀式,是一環扣一環,請神後要祭神祈福,之後是會景巡遊,眾神安坐神輿出遊管轄範圍,帶頭是太平山北帝,其他依次為洪聖大王、西灣天后、中興街天后、南氹和赤灣天后、北社天后、觀音和關帝,長洲北帝壓軸。三四十年代才出現的飄色雖最受市民歡迎,但只是啦啦隊角色,跟隨神像之後。巡遊後至深夜是祭幽,晚上約8時,念經施食儀式開始,海傍早擺好的36圍幽席,可讓孤魂吃飽,陰安陽樂。11時多法事完結後,街坊善信即入場拿走席上祭品。大約11時半監察幽魂進食的大士王火化歸天,零時搶包山,最後火化土地公、山神紙紮像,居民謝天地才正式完結。

IMG-20240519-WA0008.jpg

啟壇前請神,北帝主神像從玉虛宮請出,與其他被請神像供奉在神棚。張熙明提供圖片

當然搶包山已變成歷史,現在是搶包山比賽,包是膠包,不是真包,稱為搶膠包比賽也不為過。但這是體育競技比賽,不具宗教祭祀色彩。說回為何長洲會有搶包山?有說是福建、潮州及海陸豐流行搭包山,祭祀後給人搶即「搶孤」,而長洲清醮最初亦是由海陸豐人及潮州人搞起,搶包山於是順理成章。

包山原意是「畀鬼食」

一些早年資料顯示,最初是搶包,不是搶包山。據黃佩佳《新界風土名勝大觀》記載,1935年有兩個包山,只是二十來呎高,它們被人抬至空地後,幽包就拆下拋擲,讓居民爭拾。後來相信是戰後包山愈弄愈高,並進行搶包山活動,包山上的包都印有各社團組織的名字。自1978年發生塌包山(45呎高)致二十多人重傷事件後,這項傳統活動被政府禁止,幽包此後只能派,並改印「壽」字。2004年再改印「平安」二字,翌年恢復搶包山,但屬比賽性質,要經選拔,不像從前任何人也可參與。

IMG_1211.JPG

傳統搶包山已消失,但會場仍有三座大包山,包山上的平安包會派發給公眾。

筆者在長洲巡遊前一周曾登島看準備情況,當時包山還在紮製中。在會場遇到一名76歲土生土長老街坊,他說搶包山從前是長洲盛事,但現在已經「變咗種」;以前搶包山的意思是「畀鬼食」,他嘆謂很多人都不知道。老街坊小時已觀看搶包山,對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他憶述,到半夜時熄燈,表示有鬼搶,因開燈鬼不敢來。燒三響大炮,打鑼後開始,眾人蜂擁爬上包山,這時只聽到影相閃燈聲、撕紙聲,幾分鐘後着燈,包已搶清光。他說現在參加搶包山比賽的叫健兒,以前全是鄉下佬,不少人在身上箍了藤圈布袋,將搶來的包放入。有鄉下佬一不小心會從包山跣下,下面的人群變成人肉彈弓作天然防護。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責任編輯:呂馨 長洲太平清醮三部曲 飄色 搶包 祭幽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