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ESG新視角】「碳尋計劃」公布  13個中國前沿低碳技術項目獲騰訊億元資助

【ESG新視角】「碳尋計劃」公布 13個中國前沿低碳技術項目獲騰訊億元資助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5-25 18:06:4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5月23日,「碳尋計劃」公布終選名單,13個項目從3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共獲得騰訊億元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碳尋計劃」的產業合作夥伴包括河鋼集團、華潤集團、海螺集團等,也為終選項目投入千萬級的配套資金,並提供落地場景。

    「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與封存)從商業上來說還在啟動階段,在科學上說也非常複雜,騰訊能夠從國際視野支持這些前沿創新技術,不僅對國家發展是重大貢獻,對雙碳目標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金紅光表示。

    「在評審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把專家委員會、產業和投資合作夥伴,分別代表技術方和應用方放在一起,這樣才能明顯看到哪些技術更好地考慮了應用場景和未來的商業模式,助推技術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化的第一步,才能夠真正實現技術的加速發展。」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對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2021年1月,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在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設立,騰訊期望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利用數字手段助力社會和行業實現碳中和,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之一。把廢棄的鋼渣和二氧化碳結合變成磚頭、用合成生物技術培養細菌去「吃」二氧化碳、用綠電電解二氧化碳製成綠色航空燃料……用十八般武藝給二氧化碳做「變形記」,變成低成本的磚頭、衣服、食品、燃料——這些技術都來自於「碳尋計劃」——中國CCUS領域首個尋找最前沿技術的億級資助計劃。在全球變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CCUS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的「最後一公里」,因為即使做到完全不排放,為了減碳,也需要把之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回來。據了解,「碳尋計劃」是CCUS領域金額最大的資助計劃,旨在尋找領域內最前沿的技術,幫助技術跨越「死亡谷」——即從實驗室落地工業場景,並快速實現規模化。

26.png

    與國際水平相當 且具有中國特色的CCUS技術

    「碳尋計劃終選名單裏的技術水平和國際上最頂尖的CCUS技術相當。」騰訊碳中和高級顧問翟永平說。這些技術在具有國際水平的同時,也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佔世界54%的鋼鐵產量,鋼鐵碳排放佔世界的65%,減排壓力巨大。「碳尋計劃」試點支持賽道的技術主要覆蓋鋼鐵和電力2個減排大頭。比如北京科技大學用鋼鐵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品」鋼渣捕集CO2,相當於「鋼渣+CO2=石頭」,這個被稱為「礦化」的過程又能產生用作鋪路和蓋房的板材,做到「變廢為寶」。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用鋼鐵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高爐渣替代商用吸附劑捕集CO2,不僅省錢,還形成了從落葉(高爐渣)到化肥(吸附CO2)的自循環。

    這些減碳技術對於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至關重要,未來中國出口到國外的鋼鐵在低碳標準上可能會有所提高。「以前是誰多用化石燃料,誰就有企業競爭力;現在誰能把二氧化碳捕集下來,誰就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河鋼集團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田京雷說。

    「時間緊 任務重」 幫助前沿技術跨越「死亡谷」

    儘管在國際上CCUS處於初期階段,並且飽受爭議,但在許浩看來,「當大家覺得CCUS技術靠不靠譜都還是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下決心去資助CCUS」, 有幾個原因--第一「時間緊」,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50年全球能源系統如果要達到零排放,CCUS的減排量需要達到8%,而目前這個數字只有0.13%,「只有今天開始做,到2050、2060這些技術才能成熟到可以規模化、成本低。」許浩說。第二「任務重」,因為CCUS技術很早期,風險高,缺乏資金和支持,「『首台套』就是我們說的實驗室技術落地工業場景,其實是有巨大風險的。」北京科技大學項目負責人蘇偉說,「因為實驗室只解決一個環節的突破,但工業場景落地需要一個全鏈條的綜合解決方案。」

    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死亡谷」,大多數技術從實驗室走到工業場景就會夭折,只有10%的技術能活下來,成為初創公司後,規模化的過程中又會消失90%。但「首台套」也就是一個新技術的最佳可用技術(BAT)尤其重要,沒有首台套,行業就沒有清晰的技術發展方向。這個過程費的精力多,收益少,很少有機構願意或者有能力提供資金支持。總要有人來啃這根硬骨頭,騰訊SSV(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碳中和實驗室成立的初衷,也是「碳尋計劃」的初衷就是幫助CCUS領域的前沿技術跨越死亡谷,實現工業場景的落地。「我們需要今天就開始嘗試,並幫助企業承擔風險,」 許浩說,「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成功率最低的環節往往是走出實驗室的第一步,我們只要讓它提升一點兒,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

    「碳尋計劃」將在全球範圍內助力技術跨越死亡谷

    正因為「碳尋計劃」聚焦前沿技術的工業場景落地,「碳尋計劃」的評審委員會創新性地融入了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騰訊等不同的視角,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潤集團、河鋼集團、紅杉中國、經緯創投等,讓所有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共同判斷技術的先進性和落地可行性。

    對於技術方來說,騰訊和產業合作夥伴的合力,也成了北京科技大學項目的催化劑,把最初「百噸碳千噸渣萬棵樹」的設想乘以10倍,今年年底準備建成「千噸碳」,相當於10萬棵樹木的減碳量的示範點。「碳尋計劃就像一個催化劑,激發了我們研發的熱情,真正幫助前沿技術實現『首台套』。」蘇偉說。

    據悉,「碳尋計劃」終選名單裏的項目將陸續在今年和明年完成試點建設,希望成為CCUS領域的「最佳可用技術」,推動CCUS在中國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今年第二期「碳尋計劃」將擴大為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前沿的低碳技術,在CCUS和碳移除技術的基礎上,希望覆蓋包括長時儲能等更多創新技術,並與更多的國內外相關產業夥伴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助力技術跨越死亡谷。(記者 易小婧)

責任編輯:蔣璐 【ESG新視角】「碳尋計劃」公布  13個中國前沿低碳技術項目獲騰訊億元資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