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對特殊教育需要(SEN)的認識加深,支持SEN學生獲得適當支援,以融入主流校園生活。大學時期的學業緊湊,亦是學生全人發展以及預備投身社會前的重要階段,院校對SEN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持,除可提升學習體驗外,亦可協助他們日後貢獻社會,發揮所長。
就此,教資會自2015年起透過「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特別撥款,支持院校推行各項政策及措施。教資會相信,大學階段屬群體生活,除了直接向SEN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和就業支援外,院校的管理層、教職員和其他同學的參與,對建立關愛共融校園文化及為SEN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援,至關重要。因此,特別撥款的資助範圍包括三大領域:(一)加強對SEN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支援;(二)提高大學領導層、教職員對SEN的認識;以及(三)鼓勵SEN學生融入校園生活。在2022至25三年期,教資會的特別撥款額已增至6750萬元。八大因應自身策略及學生所需推行各項共融措施,各有特色。是次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及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教職員及學生,便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教大三層支援 消除隔閡促進共融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暨整全成長發展中心(I-WELL)副總監梁智熊教授表示,教大以「三層支援」(預防、補救和增潤)為基礎,從大學、同儕小組乃至個人層面,向各類SEN學生提供學術、情感與社交範疇的全面支援。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暨整全成長發展中心(I-WELL)副總監梁智熊教授(左)和副學生事務長暨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聯席所長林丹博士(右)。(記者 馮瀚文攝)
教大每學年舉辦逾30項相關教育推廣活動,以及共融教育研討會和體驗活動等,旨在提高全校師生對SEN學生的認知,例如,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非SEN學生能夠體驗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挑戰,促進相互理解及校園共融。「這些活動讓教職員及學生對他人的特殊需要有更高敏感度,促進彼此的理解與尊重。」校方透過收集數據評估活動成效,改善日後的學生支援策略及規劃。
教大副學生事務長暨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聯席所長林丹博士指出,除學術支援外,教大積極舉辦諸如「多元節」等活動,讓SEN學生透過參與表演等,與同儕協作發揮所長。學生事務處亦舉辦多元共融學生大使計劃,促進學生大使與SEN學生建立朋輩支援網絡,提升SEN學生的自信心及擴闊他們的社交網絡。
教大「多元節」旨在讓校內的教職員和學生認識SEN學生的不同需要和才能,推廣多元尊重、接納共融的校園文化。
在個人支援層面,教大協助需要個別支援的學生克服學習上的障礙,並另設專業團隊進行一對一的學習輔導與心理支援。
無障礙設施造就平等學習體驗
教大亦致力提升校園的無障礙設施。梁智熊教授指出,除無障礙通道及升降機外,校方分別提供放大設備、無線調頻(FM)系統及其他學習資源,協助視障及聽障學生克服學習障礙。
教育科技提升未來SEN學生學習體驗
梁教授又提到I-WELL與時俱進,關注海外機構在教育科技應用方面的最新動向,並因應人工智能普及化,致力將這些技術整合到實際教學中,例如利用眼球追蹤技術來了解SEN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的表現,以便更精確地針對他們的需要提供支援;亦有軟件能自動讀取文本進行翻譯,為聽障學生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此外,I-WELL自2022年起舉辦教育科技研討會,為特殊教育科技持份者提供交流平台,惠及本地相關範疇發展。
教大的空間設計考慮到SEN學生的需要,如「單人溫習室」便旨在減少使用者受周圍環境的干擾。(記者 馮瀚文攝)
學生大使:冀推廣校園包容文化
就讀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的朱曉瑩,小學二年級時被診斷為患上讀寫障礙。入讀教大後,她積極尋求校方支援,利用SEN支援服務制訂個人化學習計劃。校方亦根據她的狀況,作出相應的學習調適,包括延長作業和考試的提交時間,減輕了她的學業壓力。
去年,她參加了一個由臨床心理學家主導的職業體驗工作坊,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強弱項,有助她確認職業目標。她表示,工作坊不僅增強了她的自信,也幫助她在面試時改善衣着和談吐。
曉瑩亦積極參加由校方舉辦的各類共融活動,例如「黑暗中對話」、「手語班」和「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挑戰VR體驗」等,都促進了她和教大師生對各類SEN學生的了解。
主修地理教育的梁曉斌,希望以自己的微力在校園推廣平等與多元文化,讓校園變得更包容。他去年起成為多元共融學生大使,配對一名患慢性疾病的SEN同學,了解對方近況,並向對方傳遞關心和支持。他說:「這些活動讓我更了解他們需要平等的對待和尊重,亦培養了我的耐性和責任感,希望日後成為教師時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導SEN學生找到自己的長處。」
教大地理教育系學生梁曉斌(左)及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學生朱曉瑩(右)。
城大專業團隊 與SEN學生保持密切聯繫
城大首席及常務副校長室學務長、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學生宿舍舍監鍾樹鴻教授指出,城大致力為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體驗,積極創造有利學習的多元環境,讓他們追求超卓的學術成就及個人發展。
城大首席及常務副校長室學務長、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學生宿舍舍監鍾樹鴻教授。(記者 蔡啟文攝)
城大學生發展處轄下特殊教育需要支援服務組 (支援服務組) 的專業團隊,透過面談、評估服務、單對單學習支援及小組訓練等方式,了解校內約200名SEN學生的需要及建立緊密互信關係,並與大學各部門協力消除他們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時面對的障礙。城大亦定期更新其雙語SEN支援服務網頁,並確保其符合無障礙設計,方便有需要的學生能夠隨時知悉校方能為他們提供的支援。
多管齊下創造關愛及無障礙學習環境
學生發展處設四個主要服務項目,包括心理諮詢服務、學生生活及資源、職業發展以及體育教育。城大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除對SEN學生的個別支援外,亦在心理諮詢服務上投入大量資源,幫助學生應對各種心理壓力和情緒狀況。透過舉辦「CityUHK Cares for YOU」及「共融大使@關愛同盟」等活動,促進校園共融及師生間互相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除支援服務組外,校內其他部門亦致力為SEN學生提供無障礙學習環境,以及加強他們使用校園資源設施的機會。以學生宿舍為例,校方會為行動不便的學生安排靠近校內設施的宿位,更會提供接送服務方便他們進出校園。鍾教授提到,城大過去十多年的無障礙設施規劃及改善工程,以至校園內專門針對學生特殊需要的空間及設施,均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優先考慮。
城大圖書館內專門設置的區域配備了適合有特殊需要學生使用的設備,包括螢幕閱讀器及適用於視障使用者的瀏覽器等。
新興行業工作坊 發掘多元出路
在職涯發展方面,除了專門為SEN學生而設的實習計劃以外,城大自2016年起推出「Let Me Shine」系列工作坊,涵蓋業界分享、技能訓練、興趣培養等活動,讓參加者了解多元出路,拓闊眼界。鍾教授舉例指,透過品酒工作坊,學生可從業界專家學習如何辨識不同產地的紅酒,了解行業運作和需求,這不僅增強學生的實務技能,也讓他們對相關行業有更深入理解。
城大「Let Me Shine」系列近期舉辦了餐桌禮儀工作坊,旨在提升參加者於職場的社交技能,約有30名SEN學生參與。
跨部門溝通協調有助及早識別學生需要
鍾教授透露,未來校方會重點加強預防性支援,透過支援服務組、學系及各部門的合作,及早識別SEN學生的特殊需要,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以及更準確引入適當的教學科技及學習輔助設施,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此外,有見SEN學生對專業服務的需求上升,城大將投放更多資源至評估、診治及訓練服務。
學生:校方資訊清晰 支援設備到位
就讀城大中文及歷史系的黃詠欣,因患有輕度弱聽,上課時獲安排坐在課室最前面的位置,以便她清晰地聽到授課內容。學校圖書館及特殊教育需要支援中心內亦設專供SEN學生使用的自修室,配備電腦及其他輔助工具,為她提供更便利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理學院的陳同學則受益於心理諮詢服務及考試調適,包括獨立考試室及休息時間,這對他的學習有極大幫助。
課外活動方面,詠欣曾參加「IDEA Campaign共融周」活動,透過電影放映會、攤位遊戲及講座等,與其他同學探索不同SEN群體的需要,並在校園內推廣共融、多元、平等、關注。她亦在各項義工服務當中培養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至於陳同學則跟隨學校赴澳門與珠海參加交流活動,與兩地SEN學生交流,增進彼此理解。
詠欣及陳同學均認為校方在支持SEN學生方面不遺餘力,以各種方式照顧他們的學業及個人發展需要,並鼓勵校園共融,讓他們得到平等的學術及非學術機遇。
城大中文及歷史系學生黃詠欣(左)和理學院學生陳同學(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