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9月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特區政府昨起展開公眾諮詢,誠邀市民積極建言獻策,攜手共建更美好的香港。聽民聲、匯民意、集民智,乃是施政團隊履行治港職責,推進良政善治,更好改革求變以提振經濟的重要一環,最終目的是落實到解民憂、紓民困,為民謀取福祉上。特區政府着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須充分藉助民間智慧,讓施政接地氣,以有效拉動經濟,推出更多惠及市民的政策措施。社會各界亦應把握時機,多提建言,集思廣益,與政府一起共同推動改革,為香港開拓更美好的前景。
在推出新一份施政報告前,政府將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聽取立法會議員、不同界別代表和公眾對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行政長官李家超和各司局長也會走進社區探訪市民和各界代表,直接傾聽民眾心聲。當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絕不是表面姿態,而是務實行動指南。香港當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面臨鞏固競爭力,促經濟惠民生,加速社會改革創新等複雜挑戰,若僅靠政府單打獨鬥,難免有所疏漏。而扎根於生活實踐的民間智慧恰能有效彌補政策盲區,有助特區政府汲取養分,查缺補漏,全面考慮,制訂周全計劃,積極有效辦實事,切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回應市民的關切和要求。
李家超表示,上任以來一直努力改變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他和團隊一直聽取社會意見,會繼續帶領社會各界守正創新、求進求變,將積極發掘新增長點,開拓新市場、新藍海,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做大做深區域合作,全力拼經濟謀發展。他強調,會細心聽取和研究各界對施政報告的意見。經濟之「拼」、發展之「謀」,固然需要當局的 「頂層設計」,扮演創新創造的牽頭角色,但來自於民間力量與智慧的注入同樣不可或缺。其實,政府廣開言路,多聽意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僅是為了將政策制訂得更符實際、更加貼地,其深層意義還在於構建一個「政策共同體」,凝聚香港社會各界推動改革、謀求發展的共識和力量,令相關政策獲得最廣泛的理解、支持與高效執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會各界應珍惜並把握公眾諮詢的寶貴契機,積極建言獻策。無論是商界對優化營商環境、拓展新興賽道的真知灼見,專業人士對行業革新、人才戰略的深謀遠慮,還是基層市民對住房、醫療、教育等解決切身難題的熱切期盼,都將為當局更好施政提供強大啟發和助力。畢竟,施政報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公眾參與越充分,越有助於政府準確把握社會脈搏,減少決策過程中的政策信息失真和扭曲,幫助政府快速、理性地做出決策,從而盡可能地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各方智慧匯聚,也能滌蕩出新思路、碰撞出新火花,更好探索香港發展新路向,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施政報告廣義而言是一份「合作報告」。不論是社會經濟的參與者或是廣大市民,都應與政府一起共同創新求變,提出新想法,在各領域推進落實。特區政府以謙遜之心開門納諫,社會各界以主人之責踴躍建言,大家共同編織一張以民意與智慧為經緯的治理之網,香港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將獲得最深厚的支撐力量,打開廣闊新天地。